最近教育圈炸了个大新闻: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 388 万,同比暴跌 50 万,降幅 11.4%。更扎眼的是,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下降 —— 去年就少了 36 万,今年跌得更猛。
有意思的是,另一边的考公战场却热火朝天。2024 年国考资格审查通过人数超 341 万,同比涨了 12.5%;再加上各省省考,总人数轻松破 500 万、600 万。按照这趋势,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很可能首次被考公反超。
一边是考研热退烧,一边是考公热沸腾,年轻人的选择背后,藏着当下最现实的就业逻辑。
考公热:为什么大家都想 “抱大腿”?展开剩余78%“方向选不明白的时候,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抱住大腿不动摇。” 这话虽然直白,却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思。
考公热不是一天两天了,如今更是热得发烫。2024 年国考 341 万报名人数背后,是平均几十比一的竞争比 —— 也就是说,95% 以上的人注定是陪跑。就像有人调侃:“我家孩子考了 680 分,为啥上不了清华?因为今年分数线 701。” 考公也是这个理,不是你不够努力,是赛道太挤。
可即便如此,大家还是挤破头往里冲。为啥?因为在很多人眼里,公务员这份 “大腿” 足够稳。经济形势复杂的时候,“铁饭碗” 三个字的分量,比任何职业规划都实在。
就像当年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,现在的考公,不过是换了个战场的 “求稳” 之战。
有人说文科专业只能考公,可考上和能考上是两码事。但哪怕知道难,还是有无数人往前冲 —— 毕竟在迷茫的时候,“有个明确的目标去拼” 本身,就比漫无目的地漂泊更让人踏实。
高学历还有用吗?别对 “跳龙门” 抱太幻想考研冷了,是不是意味着高学历不值钱了?还真不是。
咱们国家的博士、硕士人数,放在总人口里看比例还是很低的。如果你真有志于研究,想在学术领域深耕,读研读博当然要去做;要是想提升点竞争力,读个研也没毛病。
但要是抱着 “跳龙门” 的心思,觉得本科变博士,薪资就得翻两三倍,那可能要失望了。数据不会骗人,现在的学历溢价早就没那么夸张。高学历的价值,更多体现在拓宽可能性,而不是直接兑换成 “高薪保单”。
那些把大学过成 “再来四年高中” 的学校,比如曾经以考研闻名的曲阜师范学院(现在叫大学了),每年批量输出考研人,可当考研不再是 “必选项”,这些学生也得重新琢磨:读书到底是为了啥?
考研降温的真相:比起学历,年轻人更想要 “确定性”考研热其实不算老传统,真正火起来也就这几年。2013、2014 年才有点苗头,2017 年之后才一路飙升,报名人数和招录人数双双看涨。
可从 2023 年到 2025 年,报名人数却从高点往下掉,2025 年 388 万的数字,对比 2024 年的 438 万,跌得明明白白。
更有意思的是,招生人数还在涨。2014 年全国硕士博士才招 62 万,2024 年就飙到 135.7 万,十年翻了一倍多。一边是报名的人少了,一边是招的人多了,考研的 “性价比” 似乎在变。
为啥会这样?说到底,绝大多数人读书不是为了 “民族崛起”“中华复兴”(当然有这样的人,必须点赞),而是为了找个好工作。如果读三年研,错过了考公的黄金期,最后工作还没本科生好找,那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。
考研和考公的博弈,本质上是年轻人对 “确定性” 的追逐。考公的岗位就在那里,考上了就有份安稳工作;可读研呢?三年后就业市场什么样,谁也说不准。在 “求稳” 成主流的当下,越来越多人选择 “先抓住眼前的确定性”,也就不奇怪了。
从考研热到考公热,变的是年轻人的选择,不变的是对 “好工作” 的向往。学历依然重要,但它不再是唯一的 “通关文牒”;考公很热门,但它也不是人人都能挤进去的 “保险箱”。
无论选择哪条路,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比盲目跟风更重要。毕竟,真正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选对了赛道,而是在自己选的赛道上,能一步步往前走。
发布于:河南省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